在事件發生後,不論是戲劇還是真實事件,都會有許多人不解地說:「為什麼這些孩子做出如此可怕的事,受害者居然還不逃離,到底在想什麼?」
旁人不明白的是,不是不逃,而是無處可逃,學校就是他們的歸屬。
每個人都期待找到屬於自己的群體,在那裡可以有接納自己、溫暖互動的成員。多數人第一個群體都是家庭,成員則是父母、親人。然而家庭並不必然可以是歸屬感的來源,當家庭成員無法溫暖互動時,孤獨疏離的靈魂,必然需要找到一個所在安住。
貝貝,從小被隔代教養,爺爺奶奶雖有愛,但因不懂得如何好好互動,只好把她關在家裡以免外出發生事故。在學校,那裡的同學都跟自己一樣,沒有人會因為她聽不到而投以異樣眼光,老師也懂得如何跟她溝通,心靈也逐漸獲得滋養。在那裡,她終於找到自己的歸屬。
被欺負後,當貝貝被問到發生什麼事,她說:「他們只是在玩,平常大家人很好。」
這讓我想到心理學的認知失調理論:當人的行為跟想法沒有辦法一致的時候,只能改變想法來符合行為。貝貝被欺負了,應該要逃離學校回家,但因為學校對她來說更像歸屬,因此她不想離開,希望可以留在學校。因此,她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,來說服自己說這沒關係,只是在玩。
受傷的孩子們,心底有許多聲音,但因為外界無法承接,只好無聲。
「這只是在玩」不是自欺欺人,「來玩吧」也不單純是邪惡,而是他們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,被動開啟的自癒手段,不這麼做,傷口只會越來越大。
理解後,我們才能同理,不會以異樣眼光去看待;之後才能溫暖的承接。
讓他們能夠真誠歡笑,不再無聲。
無聲 The Silent Forest